轉引自:王佩琳碩士論文

年齡 / 反應

情感

表現

因應方式

學業成就

2.5~6歲
(學前期)

易怒、激烈、分離焦慮、攻擊。

幼兒退化行為、攻擊與破壞行為、幻想。

無適當方式,因而常使用攻擊。

尚未就學。

7~8歲
(潛伏期前期)

悲傷、憂愁、恐懼、被剝奪感、失落感與憤怒。

哭泣、幻想、獨霸,不與他人分享。

無健康的因應方式以避免痛苦。

與其他兒童沒有差別。

9~12歲
(潛伏期後期)

失落感與拒絕,無助與孤獨,羞恥、擔憂、受傷的感覺。

直接反對父親、母親或雙親;易怒、要求多、態度不馴、偷竊、身體出現症狀、與雙親關係緊張。

嚴肅而清楚地看父母離婚事件,以許多適應方式掩飾其情感;沈溺於遊戲之中。

明顯地低劣。

13~18歲
(青春期)

失望。

對當前情況採取開放的態度,投入社會活動。

更為自恃,獨斷獨行。

與其他兒童沒有差別。

年齡/反應

對父母離婚的歸因

認知

訪問

父母離婚的影響
(1年後)

2.5~6歲
(學前期)

自責

對所發生之事感到迷惑。

次數不多--每週一次。

多數的情況惡劣。

7~8歲
(潛伏期前期)

多數認為父母的離婚與自己有關聯。

對所發生之事感到迷惑。

次數最多|每週三次。

65%變好,或接受父母婚離婚之事實;23%轉劣。

9~12歲
(潛伏期後期)

少數認為父母的離婚與自己有關聯。

對所發生之事有清楚的了解。

次數不多,且非定期性訪問。

25%擔心被雙親拋棄。75%在教育與社會成就上重新變好,但孤獨感更惡化。

13~18歲
(青春期)

認為不是自己造成父母的離婚。

對所發生之事有清楚了解。

少接觸,超過9~12天。

多數兒童皆恢復以往的表現,但面臨一些認知上的疑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奧力薇/陳虹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