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8歲?

平山諭◎著

 

過了8歲後與日俱增的問題行為
順手牽羊、離家出走、使用武器等偏差行為,以及不願意上學、割腕自殘等不安傾向,還有不帶攻擊性的對立性違抗行為障礙(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等問題行為,多是從小學4~5年級開始增加。此時,正是孩子從幼兒腦部切換為成人腦部的時期,也可當作孩子行為將逐漸定型的時期。人類往往對越漫長的歷史越無力改變。同樣的,對於學習新的事物,年齡越長也越不容易接受。從年齡來看,9~10歲正好是青春期的開始,此時會陸續出現的特徵有第二反抗期(對大人的反抗)、自我探索(自我識別危機)等。
 
到了中學時期,隨著身體更加成熟,喝酒、抽煙、任意在外過夜、性的強取(性犯罪)、縱火、暴力事件、深夜不歸等問題行為也會隨之產生。尤其是男孩將變得不願意讓媽媽有身體上的接觸,連帶使得從媽媽那兒獲得慰藉的機會減少,這是相當值得重視的事實。相反來說,表示此時期的孩子不得不被迫斷絕被擁抱的機會。
 
8歲以前為腦部迅速發育的時期,也可算是比較容易改變的時期。因此,在8歲前必須盡可能穩固孩子心理及行為的根基。如果您的孩子曾在幼兒期遭受虐待或是受到不好的對待等,就必須在8歲前為孩子重建腦內的好經驗。關於重建好經驗的時間,最遲應該從孩子6~7歲時便開始進行。
 
當然,即使過了8歲,仍有效果的實例也不少,但有時也會因扁桃體(amygdala)等專職老舊記憶的腦部構造內,對於不安或恐懼的感覺可能出現難以根除的狀況。就效果來說,我還是建議盡早進行才能獲得更高的效果。
 
過了15歲後,行為矯正將會漸趨困難
15歲約相當於國中3年級,到此年齡時,孩子大腦裡的突觸約已增為與成人相同的數目。此時適逢義務教育結束,準備邁入嚴苛的考試競爭,父母的眼光也會跟著多著眼於成績,也因此孩子的心靈能夠受到照顧的機會將相對減少。
 
一般來說,孩子雖然也能夠從與朋友或是異性間的交流獲得慰藉,但也有孩子會以自我封閉來尋求慰藉。如此一來,孩子容易變得自暴自棄,欺負年齡比他幼小的孩子或動物,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殺人或自殺的極偏差行為。
 
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上述情形,雖然現在開始補救,起步有點晚,但仍應盡量地給予孩子關心與照顧。通常依照不同孩子的狀況,大量的關心與愛會有不同的效果產生,但一般來說,事後補救需要花費更多時間與更多心力,才能改善孩子的狀況。我曾經輔導過幾位高中生,他們的特徵是沈默、說話吞吞吐吐、無法正視他人眼睛、不願意回答他人問題。這些孩子在過去的家庭生活經驗中,大多無法獲得父母的關心,即使在開始接受輔導後,身處正面、溫暖的環境下,仍令人感受到他們曾瀕臨崩潰的臨界狀態。另外,從14~17歲青少年間常見的暴力衝突事件觀察得知,此時期的孩子,一旦感到壓力而不知排解之道時,往往會無法控制地演變成計畫性或衝動性的傷害甚至殺人事件,因此,如何對孩子適當地表達關懷更是為人父母者需要費心思量的課題。
 
8歲前的發展
腦部在嬰兒誕生那一刻開始運作。此時最原始的腦也就是所謂的腦幹,已為滿足「想吃」「想擁有肌膚之親」「想與人在一起」「想睡」等四種欲望而開始運作。套用時實利彥博士(東京大學腦細胞醫學研究所博士)的說法便是指食慾、性慾、群聚欲、睡眠欲等欲望的滿足。
 
腦幹最初被認為是類似於爬蟲類的腦,是處既猙獰又自私、只為生存而運作的腦部構造。雖然獲得滿足時,腦幹便會暫時趨於穩定,但這些欲望說穿了,其實都是人類會窮盡一生持續追求的事物。
 
腦部從嬰兒誕生至3歲左右,活動最為劇烈的構造是主管情感的的扁桃體。此處是掌管「喜好與嫌惡」的腦部構造。此時,讓孩子透過與人接觸而感受到滿足、安心及幸福等感覺是相當重要的。我要再三強調,此時也是為人父母者必須用心使用「眼神注視」「微笑出聲」「與孩子說話」「觸摸」「讚美」等五種技巧的最佳時期。即使忽略此五種技巧,也不應對孩子做出虐待等行為。若孩子在幼兒期曾受過虐待,將會產生對人的嫌惡及恐懼感,此種不安的情緒更可能殘存於記憶中,日後回溯記憶時容易陷入不安。
 

3
歲開始,主要的腦部活動均集中於稱為前額葉的新生區塊。要使前額葉順利成長發展,孩子與父母間的互動交流是不可或缺的。由於前額葉是人類的思考中樞,讓人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需要充分地給予刺激以促進其成長。前額葉透過「使其思考」「使其觀察」「使其擁有希望」「使其學習忍耐」「使其感受快樂(給予表現機會)」「使其感受緊張」等親子間的互動而更加發達。
 
要促進扁桃體與前額葉的成長與發展,充滿「愛」的環境是不可忽略的。所謂的愛是神經細胞間密切連結,血清素與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在神經細胞接點的突觸流通,而產生的「父母的關心」。簡單來說,血清素會在孩子感到幸福與安心的環境中產生,而多巴胺則會在孩子感到快樂與愉悅的環境中出現。
 
約在6歲左右,大腦會以幼兒期的經驗為基礎,並與與生俱來的遺傳性因素整合後,使得孩子有明確的個性。此時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心,以及記憶力均會有大幅的成長,故此時期的學習環境差異,將對孩子未來的能力差異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因此,給予孩子具有豐富語言及思考的知性環境是相當重要的。這也是為何生長在書香世家的孩子,多會耳濡目染而自然習得讀書習慣的緣故。
 
情感的控管也會在此時期有明顯的發展。此時,可與孩子約法三章,例如固定某些時段不能吃零食,或是當孩子有好表現時給予讚美等。在8歲前,孩子經常會主動親近爸媽、坐到爸媽的膝上撒嬌等。此時,爸爸最好盡可能地滿足孩子,可以讓孩子坐在自己的膝上談天,或是與孩子一同洗澡也是不錯的做法。這是因為此時期正是建立親子關係,也是唯一能建立親子關係的關鍵期。此時是否能建立與孩子間的緊密關係,將影響未來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及青春期之後與父母的關係。
 
8歲之後的腦部發育

孩子約在小學4~6年級左右進入青春期,而女孩的青春期則通常較男孩提早1~2年。第二性徵、第二反抗期、自我認同等危機將陸續出現。所謂的自我認同,是指青少年在試圖擺脫以往被別人評價的同時,也開始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所評價,藉此試圖建立一個特有的自我概念,及對自我的認同,這樣的時期如果陷入情緒性的不安狀態,則稱為自我認同危機。當此時期許多容易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言語或動作均可能引發孩子衝動或自我壓抑的行為,因此,應盡可能使用能令孩子認同自我存在的鼓勵及給予希望的話語。此時也是孩子最容易受語言豐富的爸爸影響的時期。
 
初升上國中時,學校的各種狀況與小學完全不同。而多數的孩子均會在此時以3年後的升學為目標而拼命用功讀書,並積極參與社團活動。不論是用功讀書或是社團活動都是能夠引出孩子能力,甚至提高能力的訓練過程。身體是守護腦部安全的容器,因此,此時的訓練看似鍛鍊孩子的身體,事實上卻是腦部。
 
小學4~6年級階段為孩子邁入青春期的時期,而國中1年級則是孩子心靈最容易產生混亂,也是最容易對自己的定位感到迷惘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對於至今從未意識到的事物,如爸爸媽媽稱呼自己的方式、祖父母的存在、自己的體型及長相、朋友及異性、以及與老師的相處等,都會開始出現敏感的意識。此外,孩子也會希望擁有自己的手機,而父母往往也會因購買手機的必要性或通話費等問題,而與孩子產生爭執。
 
國中2年級,為1年級與3年級的中間點,一般除了用三明治現象稱呼這個時期的學生表現外,在人生的某種層面上,此時也是最不安定的時期,也是最容易與父母產生對立關係的時期。在國中1年級時,對難度較大的數學、英文等科目學習成效不佳的孩子,往往會因無法充分理解課堂內容而累積不少壓力。據了解,現在國中階段的孩子除了自閉傾向或是拒絕上學的情況增多外,在外頭遊蕩不歸或是寄居朋友家中,以逃避上學的孩子也有增加的傾向。
 
國2的孩子,其朋友類型也會有所變化。他們認為能夠一起玩樂的就算得上是好朋友,也就是他們希望能擁有與自己想法相同的朋友。有時孩子會與一些父母不贊成的朋友交往,這也是因為他們認為彼此氣味相投的緣故。有自閉傾向的孩子多是白天睡覺,一到夜晚便沈溺於網路之中;而喜歡在外遊蕩的孩子則偏好尋找同好,並從他們的身上取得慰藉。後者常可能惡化為反社會性行為。但只要仔細分析上述類型的孩子,多會發現其父母所採取的是不能獲得孩子認同的教育方針。
到了國中3年級時,孩子會稍微從2年級的不安定中成長。剛開學的夏天,孩子對性的好奇心將會逐漸覺醒,為了發散過剩的精力,偶爾也會出現打架等狀況。此時,有的孩子會開始嘗試與異性交往,但仍多屬於純純之戀且交往期間短暫的戀情。此外,利用網路聊天室或BBS留言板等方式模擬戀愛的孩子也不少。
 
在秋季接近尾聲時,孩子會意識並開始思考未來的路,此時正是義務教育最後半年的時期。到目前為止,學習過程大致順利,且人際關係維持良好的孩子,依舊保持游刃有餘的狀態,但一路走來,狀況不佳的孩子,則多會陷入看不見未來的不安焦慮中。也可能因此與父母的關係轉為對立,自暴自棄導致情緒不穩,甚至想過自殺的案例也不在少見。
 
以上我針對孩子8歲以後的成長過程大致做了說明。而且主要是說明一般的成長過程。通常因為父母教養孩子的能力、老師指導課業的能力等多種因素差異的影響下,孩子彼此間也會出現差距。因此,期盼父母們能在孩子的教養上多下工夫,並關心孩子的交往對象及學校的課業狀況。因為好的環境才能帶給腦(心靈)正面的影響。如果期間對於孩子的人際關係、課業以及學校管理、或是夫妻關係等方面有所疑問時,可多利用設於學校內的輔導中心做諮詢。
 
父母常會單方面判斷孩子的行為,只要認為該行為不妥就會企圖指正孩子,即使如此仍有不願意改善的孩子。事實上,所謂不妥的行為,常是為了保護心靈而啟動的自我防衛機制。所有的行為均有其意義。如能分析並了解行為的意義,改善促使不妥行為產生的環境,就能改變行為本身。因此,父母應從孩子較易改變的地方開始著手。隨著孩子年齡漸增,思考也會逐漸定型,使得一個人的個性與想法不易再發生改變。理想中不失敗的教養方法是及早預防問題發生、發生問題時立即因應問題。就某個觀點來說,國中時期也可說是改變孩子最後機會。






世茂出版
《教養關鍵在爸爸》
 

(資料來源:世茂出版集團 提供)

以上圖文來自 : BabyHome 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2.php?catid=2&subid=2&cid=149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奧力薇/陳虹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