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談兒童教養問題

文/社區父母學院-親職諮詢 兒童創傷組

 


(資料來源: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 提供)

以上圖文來自: BabyHome 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2.php?catid=2&subid=2&cid=310

 

「數學教了好幾遍,小孩怎麼還是聽不懂,是不是我不會教?」「帶小孩出去,要怎麼叫他乖乖坐好?」「當孩子發脾氣時,我該怎麼做呢?」

通常我們會建議家長在教導孩子之前要先了解孩子的氣質,再來才是核對兒童的發展階段,孩子大部分的能力是在7歲之後才發展出來,所以家長的教養態度需要有彈性,才能解決孩子學習或教養上的問題。

  

首先,我們針對兒童各方面的發展,提供以下教養方式給家長參考:

(一)認知方面
1.語言:現在外在環境刺激多,兒童常會誤用成語,但是卻又不了解其意思, 家長  除了應該適時告訴孩子成語正確的使用時機,也要試著在日常生活與孩子多多對話,讓孩子更習慣用口語化的內容對話。
2.學習:

(1)注意力:
u兒童集中注意力的極限是20-40分鐘,所以要注意外界環境的控制,如果刺激很多就會導致注意力分散。                                                                                                                  
v要觀察兒童的注意力能維持多久,得要看他做喜歡的事情可以維持多久,但是不能包括聲光刺激的活動,例如:電動。如果他做喜歡的事情可以維持的時間超過注意力極限,就要去了解他不喜歡其他事情的原因,可能與他的挫折忍受力有關。

(2)記憶力:在教導孩子記憶時,可以幫助他先辨識或組織外在訊息,讓他避免嘗試錯誤時遇到太大的挫折,也可促成他短期記憶的形成與訓練。

(3)分類能力:分類能力的培養可以從做家事開始,例如:讓孩子將碗筷或衣服分類,然後在學業上,將資料用資料夾或袋子分類、書籍用大小或類別分類。慢慢的,孩子會發展出自己的方法,家長這時候再幫他修正成可執行的,最後不要忘記鼓勵他的想法與成果。

  

(二)行為方面

1.要建立孩子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可以做什麼事,並練習把實際的需求說出來,不過家長要讓孩子知道決定權仍在大人身上。

2.若擔心孩子適應學校生活的狀況,在家就必須有耐性的要求。先教導孩子基本的行為,例如:說話不能用喊的、在學校有問題要舉手,等孩子建立起行為後再要求品質。

3.具體訂一個好的行為標準,例如:要問候他人、要自己整理東西…等,然後設計一個表格,訂定次數與獎勵。一段時間設定一個重要行為,建立了再設定下一個行為標準。

4.培養兒童一個行為或能力時,要注意的是:

(1)先從雷同的行為開始,不要有太大的落差,避免兒童因挫折而放棄。

(2)原本兒童就應負的責任不能訂為目標,不然會讓他缺少主動的自發力。例如:把自己的食物吃完、自己製造的垃圾拿到垃圾桶去丟。

(3)有些較困難或複雜的行為需要示範,不然彈性太大反而讓孩子無所適從。例:要求孩子刷牙前要教導他順序與方式。

 

(三)情緒方向

1.以身作則:因為兒童會模仿成人的行為去修正與建立他自己的行為模式,所以家長的情緒表現要表裡一致,而且也要示範情緒表達的適當方法。

2.協助兒童辨識情緒:

(1)要幫助孩子練習辨識情緒,必須先了解他產生情緒的原因。
(2)當孩子不會辨識情緒,並不是不會看人臉色,可能是因為不會表達。
(3)孩子會說出情緒性的字眼,並不代表其所要表達的內容是正確的,家長必須與他的行為做核對。

3.協助兒童處理情緒方式:
(1)當孩子出現反常行為時,幫他發現自己不一樣的狀況,包括臉色或行為;告訴他可以選擇說出來,如果不說出來,該做的事情還是必須完成。
(2)家長可以用孩子的語言說出自己以前的經驗,來同理孩子,讓他知道自己是被了解的,再教導他做些分心刺激來紓解情緒,例如:喝杯水、散散步、洗澡。情緒的消失需要一些時間調適,不過,也可以慢慢培養他的忍受力。

4.協助兒童培養挫折忍受力:
(1)雖然讓孩子下一次再試是怕他挫折,但如果他的能力是足夠的,家長可以表達自己願意等待,並且知道他是可以做到的,成功後再鼓勵他。
(2)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可以幫他停在當下,了解原因,讓他把挫折當作資產,從挫折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這時候要用支持的口氣,不能用審判的語言。

(3)遇到挫折時,大人不要使用外在歸因,這樣反而會讓孩子習慣怪罪外在事物。

(4)言語上用「我幫你想辦法」取代「我們一起想辦法」,這樣可以讓孩子認知到這件事情是他自己應負的責任。並且使用陪伴討論的方式讓孩子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鼓勵他發展出自己的方法和能力。

5.注意事項:
(1)家長要先想像孩子的行為在學校會導致什麼後果?自己又可以忍受他抓狂到什麼地步?這樣才可以判斷他的哪些行為需要被調整。
(2)如果家長帶孩子去看醫生,也就代表自己放棄了,孩子在這時候會很受傷。
(3)孩子暴怒的時候,要防止他傷害自己或別人,必要的時候,可以把他抱住或以言語告知,例如:不可以破壞東西。最好不要使用忽略的方法,不然他會用更強烈的方法表達。等他情緒比較平靜時,再讓他選擇要不要表達出來。

 

Q&A時間:

Q:當孩子做出危險行為時,我該怎麼辦?

A:直接告訴他或糾正他,不要用遙控的,尤其是危險的事情要立即處理。
例如:孩子在餐廳裡奔跑,可以嘗試使用下列方法處理:
1.出門前告訴他:在餐廳裡就要好好坐在椅子上,如果你奔跑,我們就馬上回家。
2.家長不可在公眾場所打罵孩子,小一點的孩子可以先提醒,如果仍然不聽,必要的時候,可以將孩子帶到廁所或巷子裡再告知一次並給他選擇機會。

★另外要提醒家長,應該在心情平靜時進行教導,否則容易產生不好的示範或破壞親子關係。

 

(資料來源: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 提供)

以上圖文來自: BabyHome 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2.php?catid=2&subid=2&cid=31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奧力薇/陳虹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